九游j9国际站官方网站新闻资讯

辽宁:考古资源大省的一次全面回望

所属分类: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 2024-06-10    作者:九游j9国际站官方网站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辽宁是考古和文物资源大省。经过几古人接续奋斗,辽宁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为致敬中国现古诞生一百年,更好地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辽宁日报于2021年9月正式推出“重回辽宁考古现场”系列报道。这组系列报道以考古发掘现场为切入点,选取代表性文物,按照时间轴线多角度、全方位呈现辽宁厚重的历史,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24万字,让文物和历史线月,辽宁日报重磅策划“重回辽宁考古现场”大型系列报道拉开序幕。这个策划采取“重回+延展”的方式,围绕考古现场出土的文物,以历史时间轴线为主线,进行深度解读,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展现辽宁地域历史文化。

  辽宁日报系列报道引起包括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和新闻界的热切关注与高度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表示,2021年是中国现古诞生100周年,各地都在开展一些回顾活动,辽宁日报推出的这一大型主题策划报道不仅十分及时,而且特别成功。

  当然,辽宁不仅仅只有红山文化,从几十万年前的庙后山、金牛山人一直到明清时期,历史的沿革在这里从未“断流”。从某种程度上说,辽宁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中,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形成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重回”系列报道抓住了这个重点。

  王巍认为,文物与考古不仅仅是学术活动,也是公众文化记忆构建的方式,这些文化记忆依托内容而存在,所以那些考古现场、遗址、遗迹就是最好的内容符号。他称赞道:“这组报道以时代和考古证据链为依托,是一种创新,将以往束之高阁的学术成果、考古发现进行生动化、通俗化阐释,这是学界和媒体良好互动在公众考古学实践中的成功典范,真正实现了让文物活起来的目的。”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刘文鹏表示,辽河流域在我国的文明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地处农耕、游牧和渔猎三种文明交界带,不但与中原地区、草原地区联系紧密,更是开拓北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桥头堡,通往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中转站。历史上,这里不仅有众多政权跌宕起伏,也有各类文明的交错沉淀,尤其是以牛河梁为代表的、在整个人类的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红山文化,更是改变了我们对中华文明史的理解。而历经沧桑的老城石关,见证了明清时期这一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交流和交往。丰富的驿道痕迹、驿站遗址,不但连接了平原、草原与森林,也连接了古今文化的传承,见证了我们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筚路蓝缕的艰苦历程。

  刘文鹏点赞辽宁日报“重回”系列报道,不单单是因为该组报道宣传了辽宁历史文化,还因为采访中媒体与专家的互动。《辽宁日报》的记者与来自国内考古部门、高校与科研机构考古学、历史学专家一起,通过对古迹现场的考察,通过权威专家对文物、遗迹的细致解读,把历史遗迹、文物所代表的那种以往让人觉得高深莫测的历史,形象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上自远古,下至明清,几千年的文明内涵,凝练成记者笔下娓娓道来的文字,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展现了发生在辽河流域的中国故事。

  “这组报道,把专业解释的权威性和贴近百姓生活的通俗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记者们的敬业精神,以一种创新方式展现了古代辽宁文明历史的绚丽多彩。”刘文鹏总结道。

  安平表示,《辽宁日报》的这组报道在新闻操作上可圈可点。安平说,就纸质媒介而言,《辽宁日报》对版面精雕细琢,加大视觉冲击力,充分利用好版面语言形象表达;就线上传播来说,《辽宁日报》又基于不同线上媒介特点和属性,有针对性地转换语言与表达风格,既有简洁明了的史实表述,又有就一个文物细节展开的图片拍摄、视频呈现。“可以说,《辽宁日报》的这组报道真正实现了全媒体有效传播,这也是媒体对考古与地域历史进行全媒体传播的一次大胆而又成功的尝试。”